当前位置:首页 | > 统计分析 |
砥砺奋进创佳绩 追赶进位谱新篇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|
|
|
|
1949年8月,定西解放,从此定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。75年来,全市上下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,用非凡的智慧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。改革开放以来,定西全力以赴稳经济,一门心思抓落实,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定西市在“两聚力四强化一抓实”追赶发展方略引领下,真抓实干促改革,凝心聚力谋发展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。 一、国民经济大跨越,综合实力稳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为了彻底摆脱一穷二白、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,紧紧抓住改革开放、“三西”建设、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,大力发扬“三苦”精神,聚精会神搞建设,全心全意谋发展,综合实力显著提升。 ──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。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7000万元,经过近30年风雨兼程的发展,1978年为2.5亿元。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,1989年达到10亿元,2007年突破100亿元大关,2021年跨越500亿元,2023年实现600亿元,是 1949年的857倍,不考虑价格因素,年均增长9.4%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56元增加到2023年的24061元,增长了429倍。 ──财政收入稳步提升。1953年,全市财政收入仅有132万元,1978年达3020万元,1996年突破1亿元,44年间收入翻了76倍。2011年突破10亿元,2023年达到32.6亿元,是1953的2470倍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,对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、自然灾害的应对等提供了更有力的资金保障。财政支出从1953年的54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334.9亿元。2023年,全市财政民生支出279.2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了83.4%。 ──“三驾马车”并驾齐驱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5年的9万元,1978年的1687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近500亿元。近20年来,年均增长达到了20%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解放初的190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16亿元,增长了1135倍,年均增长9.8%。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41600万元,增长了2311倍。 二、三次产业协同发力,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为了彻底改变“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、房不避风”的极端贫困状态,大力发扬领导苦抓、群众苦干、社会苦帮的“三苦”精神,坚持不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,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大力开发特色优势产业。全市经济迈上了“兴农强工、做大城市、扩充总量”的新的发展阶段。 ──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整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农业农村经过土地改革、农业合作社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变革,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,建立了农民减负增收长效机制。全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马铃薯、中药材、蔬菜、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。2023年,全市粮食产量162.88万吨,是1949年的6倍。马铃薯、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63.45万亩、150.59万亩,分别占全省的30.9%、31.7%, 产量67.1万吨、46万吨,马铃薯、中药材种植面积、产量均居全省首位。夏秋比由1978年的63.8:36.2调整为2023年的25:75,粮经比由91.9:8.1调整为70.2:29.8,经济作物占比提高21.7个百分点。 ──工业规模持续扩大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工业不断发展,工业水平从最初的手工业作坊发展为半机械化、机械化、现代化生产并存的格局。特别是近年来,定西市大力实施“强工业”行动,工业经济快速发展。2023年,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6.6亿元,是1949年的3928倍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家,比2005年增加169家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7亿元跃升为2023年的341.2亿元。工业行业从煤炭开采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农机具加工业等行业逐渐发展壮大至医药制造业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、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19个行业。主要产品从砖、水泥、焦炭、农业化肥等转变为科技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中成药、钢化玻璃、铝材、黄金等。 ──服务业迅速崛起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定西市深入实施“强服务业”战略,持续加大对服务业产业的支持力度,形成了批零住餐、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发展良好,信息传输、科学研究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与教育、卫生、水利等公共服务业亮点频现的新发展格局。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270万元增加至370.6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.9%提升至61.8%,对全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、人员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 三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,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75年来,全市产业结构、所有制结构、区域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优化,经济发展的全面性、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大大增强,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,经济发展向高质量不断迈进。 ─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。解放初期,定西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,基于“苦甲天下”的自然环境,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。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.9:3.2:3.9,二三产业基本空白。经过75年的努力,全市产业结构由典型的农业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农业为基础,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格局。2023年,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.6:17.6:61.8,非农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,由1949年的7.1%提高到2023年的79.4%。产业结构由最初的一产独立支撑演变为当前的“三一二”结构。
─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。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,全市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,地方经济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国有经济。改革开放后,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,非公经济走过了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的历程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,创新出台支持政策,着力优化营商环境,全市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累计达到22.47万户,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8.9%。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16.3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%。 ──城乡区域结构不断优化。改革开放以来,定西市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,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,加快以市区为核心,以县区为龙头、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建设。近年来,以“强县域”行动为抓手,统筹推进川河经济带建设,走好城乡融合、区域协调发展之路。2023年,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1.46%,比2005年提高了30.22个百分点。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全市城区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,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5.36平方米。大力实施城市生态加密和景观提升工程,建成道路绿篱86公里、“口袋”公园和小游园43个。三河景观广场、渭水公园等9个大型公园建成开放,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.4平方米。 四、生活水平普遍改善,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大力发扬“人一之我十之,人十之我百之”的艰苦奋斗精神,坚持不懈治山水、强基础、调结构、兴产业、增收入,彻底改变了“吃的是救济粮,穿的是黄衣裳,喝的是拉运水”的历史,从此一举撕掉“苦甲天下”的历史标签。 ──居民收入稳定提高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,定西市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改善,实现了从“吃不饱、穿不暖”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。2023年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35元,是1990年的30倍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72元增加到11228元,增长了155倍。城乡居民消费从1990年926元、173元增加至2023年的22405元、10819元,分别增长了23.2倍、38.7倍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90年的3.4逐步缩小到2023年的2.94,收入差距持续缩小。 ──居住条件明显改善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住房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,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货币化,住房来源渠道有所拓宽,住房条件明显改善。1987年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8.82平方米,住房比较拥挤。2023年,增加到37.97平方米,是1987年的4.3倍。近年来,农村经过“易地扶贫搬迁”“危房改造”“新农村建设”“小康建设”等,住房从土坯房、窑洞改建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7年的9.6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31.43平方米,增加了2.3倍。2023年,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%。 五、社会事业蓬勃发展,发展成就惠及人民 改革开放前,与经济发展的落后相比,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。改革开放以来,定西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,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,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。科技事业引领未来,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,文化事业成绩斐然,医疗卫生惠及人民。 ──科技事业引领未来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立足市情、着眼未来,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,紧紧围绕“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”战略,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、真抓实干、追赶发展,全市科技水平显著提高,成果转化效果明显。全市科技项目经费支出从1985年的27.2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5.44亿元,R&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8年的1422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28567万元,占GDP的比重从0.12%提升至0.51%。2023年,全市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8家,比2019年增加202家;省级创新型企业89家,比2017年增加74家;高新技术企业124家,比2011年增加122家。登记市级科技成果52项,全年专利授权量897件,有效发明专利259件,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.03件,比2015年增加0.69件。 ─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深入贯彻落实“经济发展、教育先行”“百年大计、教育为本”的战略思想,在全社会形成“党以重教为先,政以兴教为本,民以支教为荣”的良好氛围。1999年全市7县区全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,2008年实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。2012年,为全市农村中小学生提供免费“阳光早餐”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补助金。2023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57所,在校(册)学生48.4万人,教职工4.2万人,分别是1949年的1.6倍、6.8倍、18.3倍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9.8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.99%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.5%。2023年,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输送新生2.4万人,高考录取率达到94.6%。 ──文化事业成绩斐然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发扬顺应潮流、遵循规律、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,抓文明建设、促经济发展,全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。2023年,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665.8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.8亿元,分别是2009年的8.2倍、18.2倍。全市开放共享公共图书馆8个,博物馆8个,文化馆8个,乡镇综合文化站122个,农家书屋1887个,城市智慧书屋16座;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(乡村舞台)1887个;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84.36万平方米,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.33平方米,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。 ──医疗卫生惠及人民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定西市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突出重要位置,大力兴办各类卫生服务机构,培养和建设各类卫生专业队伍,医疗科技水平日益提高,彻底解决了人民群众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的问题。2023年末,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40个,是1978年的31.1倍;有卫生技术人员19702人,是1978年的12.3倍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1379张,是13.8倍。 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数1.01个;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,比1978年提升1.34人,拥有病床6.12张,比1978年提高5.13张。 回顾过去,成绩斐然,令人振奋;展望未来,使命光荣,任重道远。全市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砥砺奋进、追赶前行,为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而努力奋斗。 |
|
责任编辑: 市统计局管理员 |
分享到: |
[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 ] |